隨著數位轉型的不斷加速,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將業務遷移到雲端平台。雲端運算所帶來的彈性、可擴展性和成本優勢,讓企業在競爭中保持敏捷。然而,當企業將核心系統和資料託付給雲端廠商時,一個繞不開的問題隨之而來:安全責任到底該由誰來承擔?
許多初次接觸雲端服務的客戶都會產生類似的疑問:
- 資料放在AWS 上,是不是AWS 會全權負責?
- 如果應用程式被攻擊了,這算誰的責任?
- 在傳統機房模式下,企業幾乎要自己承擔所有的安全工作,上雲之後這種責任邊界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?
為了解答這些問題,AWS 提出了 Shared Responsibility Model(共享責任模型)。這個模型不僅明確了AWS 和客戶在安全上的分工,更是企業能否真正安全、合規地使用雲端服務的關鍵。
什麼是AWS Shared Responsibility Model?
AWS 共享責任模型的核心思想,可以用一句話概括:
AWS 負責“雲端的安全”,客戶負責“雲端上的安全”。
具體來說:
- AWS 的責任:AWS 要保障運作雲端平台的底層設施的安全性,包括資料中心的實體安全、硬體設備、網路層、虛擬化環境等。這些屬於客戶無法直接觸及的部分。 AWS 會透過全球分佈的資料中心、安全認證系統(如ISO 27001、SOC 2 等)來確保環境的安全與穩定。
- 客戶的責任:客戶則需要對自己在雲端上的資源進行安全管理,例如作業系統配置、應用程式安全性、網路存取控制、身分識別權限管理、資料加密、日誌監控等。換句話說,AWS 提供了“安全的環境”,但如何在這個環境中建造一座穩固的“房子”,則取決於客戶本身。
為什麼共享責任模式如此重要?
在傳統IT 模式下,企業幾乎要自己負責一切:機房實體安全、網路設備、防火牆、伺服器作業系統、資料庫維護等等。遷移到雲端後,企業的工作量確實減少了,但如果不理解責任邊界,很容易出現「安全盲點」。
舉幾個常見的例子:
- 案例一:弱密碼問題
- 某公司在AWS 上部署了一台EC2 實例,但為了圖省事,設定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密碼。結果很快就被駭客暴力破解,伺服器被用來挖礦。客戶一開始質疑AWS 的安全性,但實際上,AWS 已經提供了安全的雲端基礎設施,是客戶在「雲端上的配置」中出現了漏洞。
- 案例二:資料加密缺失
- 另一家企業將敏感資料儲存在S3 中,卻沒有啟用加密和存取控制。後來資料被意外外洩。根據共享責任模型,AWS 確保了儲存服務的安全性,但是否啟用加密和誰可以訪問,完全由客戶決定。
- 案例三:合規要求
- 某醫療企業需要滿足HIPAA 合規。在共享責任模型下,AWS 提供符合HIPAA 的底層環境,但企業需要自行設定存取權限、加密策略、日誌留存等。只有雙方都履行責任,合規才算完整。
這類案例充分說明:如果忽略共享責任模型,企業可能會錯誤地將問題歸咎於AWS,最終耽誤了自身的安全建設。
共享責任模式的三個層次
AWS 將責任劃分得非常清晰,通常可以分成三個層次來理解:
1.基礎設施層(AWS 全權負責)
- 資料中心的實體安全(門禁、監控、保全人員)
- 硬體設施(伺服器、儲存、網路設備)
- 虛擬化層與底層網路架構
- 這些部分客戶無法直接觸及,也無需操心。
2.平台與服務層(AWS 與客戶共同承擔)
- 在託管服務(如RDS、Lambda、S3)中,AWS 負責底層運作環境,但客戶要負責應用程式設定、存取控制、加密策略等。
- 在自建服務(如EC2)中,AWS 提供虛擬機,但客戶要管理作業系統和軟體修補程式。
3.應用與資料層(客戶全權負責)
- 應用程式的安全性(程式碼漏洞、SQL 注入防禦)
- 資料分類與加密
- 使用者權限分配與管理
- 這些都是直接關係到客戶本身業務的部分,AWS 無法取代。
企業常見迷思
在實際溝通中,我們發現不少企業在安全責任上有些誤解:
- 迷思一:上雲等於把安全外包
- 很多客戶以為買了AWS 服務,就不需要再擔心安全問題。這是最常見的誤解。事實上,AWS 只能保障“環境安全”,業務邏輯層面還是客戶自己的責任。
- 迷思二:預設配置就是最安全的
- 不少企業開通服務後,就直接使用預設設置,沒有檢查IAM 權限、沒有啟用加密。預設配置通常是“可用優先”,而不是“安全優先”。
- 迷思三:合規性完全由AWS 負責
- AWS 提供符合國際標準的合規認證,但具體到企業業務,是否合規取決於客戶是否遵循相關要求。
企業該如何落實共享責任模式?
作為AWS 的長期合作夥伴,我們結合客戶的實務經驗,總結了以下幾個關鍵建議:
1. 身分與存取管理(IAM)
- 實行最小權限原則,只授予使用者完成工作所需的最低權限。
- 開啟多因素認證(MFA),尤其是對root 使用者。
- 定期檢查IAM 策略和訪問日誌,及時發現異常。
2. 資料保護
- 在傳輸中使用TLS/SSL,防止資料在網路中被竊聽。
- 在儲存中啟用加密,例如S3 的SSE-KMS、RDS 的加密功能。
- 制定完善的備份策略,考慮跨區域災備,提升容災能力。
3. 合規與審計
- 善用AWS Config、CloudTrail 等服務,持續監控資源合規性。
- 定期匯出並審查日誌,確保滿足行業監管的要求。
- 建立內部安全稽核流程,與AWS 的稽核工具結合使用。
4. 應用與系統安全
- 定期更新作業系統和應用程式補丁,防止漏洞被利用。
- 使用AWS WAF(Web 應用防火牆)保護Web 應用程式免受攻擊。
- 部署IDS/IPS 系統,提升入侵偵測能力。
5. 組織層面的安全意識
- 為團隊進行定期安全培訓,確保開發人員和維運人員瞭解共享責任模型。
- 在專案規劃階段就納入安全考慮,而不是事後補救。
產業趨勢與挑戰
目前,企業面臨的安全挑戰已經遠遠超越傳統防火牆時代。勒索軟體、供應鏈攻擊、內部人員洩密、AI 自動化攻擊手段,都在推動企業不斷提升安全能力。
在這樣的背景下,共享責任模式不僅是一份安全邊界說明,更是企業必須遵循的安全戰略框架。
- AI 與自動化的影響
- 攻擊者已經開始利用AI 技術進行漏洞掃描和社會工程攻擊。企業也需要藉助AWS 提供的智慧安全工具(如GuardDuty、Security Hub),提升自動化偵測與回應能力。
- 合規監管趨嚴
- 隨著GDPR、資料安全法等法規的實施,企業需要在雲端上確保合規。共享責任模型讓企業清楚知道哪些合規要求由AWS 提供保障,哪些必須由企業自行落實。
- 多雲與混合雲環境
- 越來越多企業採用多雲架構。共享責任模式的概念同樣適用於其他雲端廠商,理解AWS 的模式有助於企業在多雲環境中建立一致的安全策略。
共享責任模式的價值
共享責任模式不僅是一份責任劃分的清單,更是一種理念:
- 它提醒AWS 和客戶雙方都需要積極承擔責任,才能形成完整的安全鏈。
- 它推動企業從“被動依賴”轉向“主動管理”,從而真正提升安全水平。
- 它也幫助企業在合規審計、風險評估中,清楚界定邊界,避免推諉和漏洞。
對企業而言,理解並落實共享責任模型,是邁向成熟雲端架構的重要一步。
結語:我們能提供的協助
身為AWS 官方代理商,我們深知客戶在落地共享責任模式時會遇到不少挑戰:
- 如何快速理解模型的核心?
- 哪些安全配置是必須要做的?
- 如何在有限預算下做到「既合規又安全」?
我們的團隊已經幫助眾多客戶在AWS 上實現了安全合規的部署。從IAM 權限梳理,到S3 資料加密,從WAF 防護到日誌審計,我們都有成熟的解決方案。
共享責任模式不是口號,而是一套需要真正實踐的安全方法論。
我們願意和客戶一起,在AWS 提供的安全基石上,建造屬於企業自己的安全防護牆,讓雲端不僅是高效的,更是可靠和安心的。
如果您正在規劃上雲,或已經在AWS 上運行業務,但對安全邊界還有疑問,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。我們將結合您的實際場景,提供量身訂製的安全與合規方案,幫助您在數位化的浪潮中,既能加速前進,又能穩步前進。